开辟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救灾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写在习近平总书记“7.28”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讲话精神一周年之际(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特别是去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周年之际,到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并强调,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执政理念、根本宗旨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之所以能够在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取得显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党的力量来自人民。只要党把人民凝聚起来,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的光辉历程,以及我们开展的许多重大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把握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灾害的辩证关系。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同各种重大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铸就了中华民族勇于面对灾害、敢于战胜灾害的坚韧品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战胜一个又一个地震灾害,形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伟大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容,形成了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阐述了防灾减灾救灾的新理论新战略,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防震减灾的工作方针,地震次生衍生灾害严重,风险隐患关联性很强,必须更加突出“防”的减灾作用,必须有“抗”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救”的预案和措施。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是防震减灾的根本思路,常态是基础,非常态是保障,两者必须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实现“三个转变”是防震减灾的发展方向,在地震灾害斗争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灾前预防、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不断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等方面进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的重点任务。习总书记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的战略目标,对新时期加强防灾减灾救灾重点部署的六项任务,包括组织管理、工程建设、能力提升、宣传培训等方面,非常全面,任务明确,针对性强,是新形势下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着力点和立足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防震减灾的工作重点和亟需开展的任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7.28”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讲话精神,开辟了中国特色防灾减灾救灾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开拓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新路径,为新时期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7.28”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让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深刻理解领悟讲话内涵,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地震安全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努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