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

  • 发布人: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 发布日期:2023-11-29
  • 新闻来源:规划财务处


 

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

 

 

 

 

 

 

 

 

 

 

 

 

 

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202112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重要时期。做好新时代西藏自治区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工作,对于维护西藏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本规划主要阐明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是引领新时代西藏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部署防震减灾重点任务,安排防震减灾重大项目和投资,指导地(市)、县(区)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各部门单位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建设,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明显成就。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体系效能显著,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创新驱动更加有力,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普遍提高,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机制逐步完善,与“全灾种、大应急”体系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措施不断强化,积极应对区内及周边地区突发震情,监测网络技术系统运维高效,重点项目实施稳步推进,全区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3.0级,拉萨及周边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2.5级。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显著提升,积极推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重点工程,启动地震风险普查试点,配合开展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进一步摸清了全区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编制完成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图集,实现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覆盖。

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调运体系进一步完善,排危除险、次生衍生灾害防范、舆论引导等能力进一步加强,成功处置一批紧急地震灾害事件,特别是应对米林M6.9级、尼玛M6.6级等地震,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防震减灾宣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宪法宣传日等重点时段为契机,通过发放汉藏双语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册等方式,深入宣传地震避险知识,不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防震减灾科普活动中去。

二、机遇挑战

作为目前全国大陆地震震级最高、中强震频度最大、地震最高发的地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直接关系西藏经济建设成果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震发生时,房屋稳直接影响民心稳。尤其是,随着近几年西藏党委、政府持续加大基础项目建设投入,也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更多元的要求,困难与发展相伴、机遇与挑战并存。

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提供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明确要求提升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为防震减灾明确了方向。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要围绕川藏铁路建设等项目,推动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多团结线、幸福路”。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探明全区地震活动断裂,加快实施地震预警工程,提升全区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并且随着全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牧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逐渐凸显,全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势在必行。

主要挑战。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救援难、破坏重是西藏防震减灾工作长期面临的挑战。全区100%的乡镇均处于7度以上地震高风险地区,29.21%的乡镇处于8度以上地震高风险地区。并且据统计,1950年以来,西藏及邻区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左右,6级以上地震1次,7级以上地震约10年1次。1950年8月15日发生在西藏墨脱的8.6级地震,是我国有记载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内陆地震。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尔8.1级地震,对西藏造成了巨大破坏,是西藏历史上经济损失最大的地震。高地震风险与西藏经济发展时刻相伴,是我们新发展阶段永远无法避开的问题。同时,城市高风险、农牧区不设防的情况依然比较普遍,中心城区的产业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已不能满足当前大震巨灾风险的挑战。重救灾轻预防、重应急轻常态的观念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还薄弱,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存在大震巨灾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风险。与此同时,防震减灾基础存在短板,地震监测站网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地震预警服务刚刚起步,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仍需全面掌握,地震预报基础依然是世界性难题,仍处于从经验统计预报向物理预报拓展的阶段,西藏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总体上看,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改革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深刻认识防震减灾事业为西藏各项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意义,着眼“两个大局”,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工作方针,认识和把握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和化解影响西藏发展的重大地震灾害风险,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确保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为人民提供地震安全保障,以提高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西藏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预防为主,防范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坚持深化改革,法治保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不断激发事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防震减灾治理现代化。

坚持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坚持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新作为。

坚持系统观念,精准施策。全面把握“两个大局”,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实现发展质量、规模、效益相统一。

三、主要目标

2025年,初步形成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防震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地震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地震预报预警取得新突破,地震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不断提升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能力,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

——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高效。基于“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运行更加高效,防震减灾机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更加合理。基本建成防震减灾数字化运行体系,防震减灾数字化应用实现全覆盖,整体智治水平大幅提升。

——基本业务能力显著增强。地震监测站网智能化升级全面完成,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全面提升,重点地区地震预警信息实现震后秒级发布,地震灾害危险源监测更加精准。

——风险防治体系更加完善。西藏自治区地震灾害风险基本查清,地震灾害风险识别、灾害风险区划、灾害隐患监测及风险防治全流程地震灾害防治基础基本建成,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数智化水平和社会参与度大幅提升,震后应急服务产品实现高效生成和精准推送。


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内容

预期值

 

地震

监测

预报

预警

能力

地震监测水平

拉萨及周边地区达到M1.5级,昌都市、日喀市、山南市、林芝市达到M2.0级,那曲市、阿里地区除可可西里无人区外达到M2.5级。

地震速报预警水平

拉萨及周边地区:2分钟实现M2.5级以上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5分钟完成地震烈度初报,10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预警信息。                                           昌都市、日喀则市:3分钟实现M2.5级以上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8分钟完成地震烈度初报,15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                                   山南市、林芝市、那曲市、阿里地区(无人区除外):5分钟实现M2.5级以上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12分钟完成地震烈度初报,30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

地震预报准确率

M6.5级以上地震超过60%发生在十年尺度地震重点危险区,M5.0级以上地震超过40%发生在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内,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

地震监测站网智能化水平

地震监测站网(含现有站网)设备管理、运行监控、维修维护、运行质量评价等业务达到自动化和智能化

地震

灾害

风险

防治

能力

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完成量

力争实施昌都市卡若区活动断层探测

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全区1:25万地震构造图、1:25万地震危险区划图、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图,4个重点县(区)1:5万断层分布图(米林县、江达县、拉萨市城关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

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的区域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工作完成率

完成对现有遥感影像全区房屋解译

全区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100%

地震

应急

处置

能力

地震应急预案完成率

地(市)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成率100% 县级预案覆盖率100%

地震应急响应保障水平

震后20分钟内提供快速评估结果,震后30分钟内提供地震趋势快速研判意见。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公众服务满意度

85

公众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比例

18%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加强地震监测站网建设

强化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的震情监视跟踪和预测预报工作,认真把握分析地震趋势,针对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制订专项监视跟踪方案,优化我区测震站网、地球物理观测站网、专用地震台网建设,根据震情监视跟踪方案,提升重点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和地球物理参数获取能力。推进地震监测站网(含现有站网)设备管理、运行监控、维修维护、运行质量评价等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

支持地(市)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积极推进水库、电站、矿山、化工、冰川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建筑设施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确保地震监测台网安全,监测资料准确连续。开展交通、水利、水电等重大建设工程地震监测工作,有效防止重大次生衍生灾害。

(二)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对西藏自治区地震地质环境、活动规律的研究。开展地球物理场观测,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和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规范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机制。加强地震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向自治区政府提出地震重点防御区和地震重点危险区,力争在中强震前有所察觉。

(三)提升地震预警能力建设
    针对地震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国家重点工程,开展地震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建设项目,完善拉萨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系统和加强其它地区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建设拉萨地震烈度速报系统,推进地震预警智慧服务,为保障西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建立健全群测群防工作体系

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建立西藏自治区群测群防体系。及时收集研判异常信息,全面实施动态震情跟踪,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的重要作用,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因地制宜的开展地震宏观、微观异常观测并规范其地震预测行为。

二、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

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落实到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中。组织开展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重点检查人员密集场所、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采取措施解决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落实各项抗震措施,确保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二)提升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

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容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的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要求,努力提高水利、电力工程、输油气管线和通信设施以及矿山等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增强应对大震巨灾的防御能力。

(三)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相对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

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落实好、实施好西藏自治区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常态化机制,并完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防震减灾措施,使新建、改扩建校舍、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符合综合防灾、安全避险要求。

(四)提升农牧民居住建筑抗震能力

通过实施遥感影像解译和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等手段配合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查明和改善重点区域抗灾能力,有效提升农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水平。普及抗震设防知识到乡(镇)、村(居)及农牧民群众,使农牧民群众把建设安全民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逐步改变西藏农牧区民居抗震能力薄弱的状况,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五)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

积极开展昌都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推进昌都市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将其纳入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位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区的县级以上城市,力争开展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通过组织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我区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各地区地震灾害风险水平,为地方政府有效开展地震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依据。

三、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一)加强“一案三制”建设

积极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一案三制”地震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充实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人员,做好预案的贯彻与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预案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本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切实做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预案的可操作性。制定《西藏自治区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依法开展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监督检查,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监测环境。

(二)提升应急技术保障能力

建设西藏自治区地震灾害监测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项目。建立完善地震灾情信息快速获取与服务发布系统,提升地震灾情获取、快速评估、烈度评定和信息发布等技术保障能力。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平台,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各地(市)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

(三)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建设,加大对应急救援队伍各项技能的培训力度,及时补充、更换应急救援器材与装备。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地震应急避险演练,不断提高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发挥志愿者和民间救援力量的作用,强化基层地震灾害救援力量。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培训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物资储备、应急演练和救援队伍建设等,努力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强化应急准备落实

完善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制度, 建立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指标体系能力建设。开展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危险区风险评估,提高灾害应对和紧急处置的针对性。建立救灾物资分级筹措、分级管理、逐级保障的体系,储备各类救灾物资,积极搭建自治区救灾物资延伸平台,不断加强救灾物资代储工作。按照人口经济集中区域均有分布的准则,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配置相关设备。

四、加强地震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快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主动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编写具有藏民族特色的、适合村镇和农牧民聚居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材料。

借助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工作加大在西藏自治区所有中小学校开展地震安全教育力度,提高师生防灾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进地震安全知识进家庭、进社区。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到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计划。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以及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性宣传,增强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第四章  重点项目

一、拉萨市及川藏铁路沿线地震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项目

在川藏铁路沿线、雅江中下游水电站和拉萨周边地区重点预警区拟新建地震灾害监测预警基准站11个,基本站50个,一般站430个,形成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本项目除布局科学的监测站网外,为构建现代化的数据汇集系统和地震预测预警处理系统,全面支撑与监测站网相匹配的数据存储处理、业务产品产出等功能的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1套。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上述地区的破坏性地震预警能力;增强地震参数和震源参数速报能力、灾情快速评估能力;为政府应急决策、公众逃生避险、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地球科学研究提供及时丰富的地震安全服务和数据支撑。

二、西藏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

在西藏区内现有测震台的基础上增加50个地震监测台站,分别位于西藏区内重点目标及监视薄弱地区。利用西藏地热优势,侧重在拉萨周边及藏东地区,在有地热的区域内新建水温、水位等流体地球化学观测台站30个;在西藏拉萨、林芝新建断层气氡和氢气的连续无人值守观测站8个;在中国地球物理站网(重力)规划的指导下,新建连续重力台站2个。开展对新建地震监测站网设备管理、运行监控、维修维护、运行质量评价等业务提升信息化建设,对现有24个老旧地震监测站网进行环境改造和自动化、智能化升级。

三、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及评估,查找地震灾害危险源、风险点和薄弱环节,掌握地震灾害风险基础信息,编制全区1:25万地震构造图、1:25万地震危险区划图、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图,重点县(区)1:5万断层分布图(米林县、江达县、拉萨市城关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通过多尺度、高精度的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断层分布图和地震构造图。针对性地提出多层级、多水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措施。

四、区域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项目

开展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的区域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工作,全覆盖解译全区房屋,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达到100%。在灾害风险普查的基础上,动态掌握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摸清风险底数,有效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的针对性。

五、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

积极争取立项昌都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昌都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项目主要工作为,确定目标区活断层分布概况、初步估计其活动性及需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活断层位置。确定目标区主要活断层的现今运动状态,综合评价各主要活断层的地震危险性,确定目标区的主要地震活断层。通过物探、化探等探测手段,对该区域活动断层进行探测。评定有发震危险的主要活断层近场强地面运动的分布特征,活断层类型以及城市环境特点。提供活动断层危害的防灾对策与建议及建立活动断层基础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

六、西藏自治区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项目

建立应急处置能力指挥系统和车载系统。建立大应急体制下的应急处置技术系统,通过专网通讯、卫星系统、会议、视频等几大控制系统,融入大应急指挥平台;建立微型通讯系统为主体的车载通讯指挥系统,提升西藏自治区地震灾害综合监测、余震监测能力。系统建立后,运用科学的方式,为决策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第一时间提供快速评估结果和现场工作情况,进一步为西藏地震灾害救援效率提供支撑,为抗震救灾工作更加快捷传达决策和指令提供辅助决策。

七、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地球物理学分项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落实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关于第二次青藏科考相关工作的要求,面对西藏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形势,结合地震行业特色与科研优势,计划实施:西藏东部(拉萨-林芝-昌都)活动断裂普查及其灾害链风险防控,川藏铁路沿线地震地质背景调查,滑坡等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恰青冰川冰震监测,雅鲁藏布江下游地震综合监测和青藏高原形变场及电离层观测。项目实施将全面提升西藏自治区对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的理论及技术水平,服务于新西藏建设及国家安全。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按照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调、合作,落实规划工作重大工程项目,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明确自治区和地(市)、县(区)防震减灾的职责和事权,充分发挥市县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作用。

二、完善投入机制

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防震减灾主体责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三、加强人才保障

继续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以项目带人。建立和完善西藏自治区各地(市)、县(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做到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政策制度。

四、落实规划实施责任

健全规划工作落实机制,各级政府和发展改革、财政、应急、住建、自然资源、地震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衔接相关规划,把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充分发挥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导协调作用。强化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的合作,促进军地融合,共同做好抗震减灾工作。为顺利实施“十四五”规划,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组织开展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地(市)、县(区)人民政府提供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和保障。

五、强化规划实施评估跟踪

完善规划实施跟踪评估机制,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体系与评价标准,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六、加大援藏工作力度

加强人才援藏、技术援藏和资金援藏引进力度,确保重点项目有效实施,通过传帮带方式,提高西藏本地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相关链接:一图看懂《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